近年来,关于中超球队在亚冠赛场表现低迷的讨论不绝于耳。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四支参赛球队似乎并未全力以赴,而是将战略重心放在了国内联赛的争夺上。这种看法背后,既有现实困境的折射,也有外界对中超俱乐部竞技心态的质疑。
从客观层面来看,中超球队面临的实际困难不容忽视。赛程密集、双线作战对球队阵容深度和体能分配提出极高要求。尤其是在赛季中后期,国内联赛争冠、保级压力加剧,俱乐部往往需要在亚冠和联赛之间做出取舍。再加上近年来中超整体投入收缩,外援质量与数量下降,本土球员实力断层问题依然存在,多线作战的能力本就有限。
主观层面,部分俱乐部确实存在战略倾斜现象。亚冠赛事奖金和影响力虽高,但夺冠难度极大,相比之下,中超联赛冠军或亚冠资格对球队的品牌价值和商业收益影响更为直接。尤其在金元足球退潮后,俱乐部运营更趋理性——或者说更现实——往往优先保障联赛成绩,避免双线溃败的风险。
但将问题简单归结为“不努力”或“只想联赛夺冠”并不全面。事实上,中超球队在亚冠竞争力下滑,根源在于整体水平的停滞甚至倒退。近年来,日韩球队持续加强青训和技战术建设,西亚球队依靠归化政策和巨额投入迅速崛起,而中超却在经历资本退潮、俱乐部解散潮和阵容新老交替的阵痛。此消彼长之下,即便全力以赴,也难以复制昔日的辉煌战绩。
另一方面,亚冠赛制改革(如跨年赛制与中超赛季错位)、客场远征成本高昂、对手实力增强等因素,也使得参赛成本与预期收益越来越不匹配,进一步降低了俱乐部全力出击的动力。
因此,所谓“不努力”,更像是一种结果论的事后评判。与其批评球队缺乏斗志,不如认清现实:当前的中超,无论是从资金投入、人员配置还是战术素养来看,在亚洲赛场已逐渐失去竞争力。这不是单靠“努力”就能弥补的差距。
要想重振亚冠竞争力,中超需要的是体系性的重建:稳定俱乐部运营、夯实青训基础、提升联赛质量,并建立更科学的长远规划。只有本土联赛的水平真正提升,球队才有能力和底气在亚洲赛场全力争胜——而不是在“联赛”与“亚冠”之间做无奈的选择。